1. 本地生活网 > 生活百科 >

端午节精美图片

1~3年级端午节一等奖手抄报
1~3年级端午节一等奖手抄报
提示:

1~3年级端午节一等奖手抄报

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,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,每到这一天,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,挂艾叶菖蒲,赛龙舟,吃粽子,饮雄黄酒,游百病,佩香囊。 端午节最早源于战国时期,当时有个叫屈原的楚国人,他在楚王身边做官,是一位忠臣。昏君楚王听信奸臣的话,把屈原削职流放。在流放中,屈原听说楚国的的都城被敌人占领,百姓遭难,悲愤极了。五月初五这一天,他来到汨罗江边,怀抱一块石头,以纵身跳入汨罗江中。出国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,都十分悲痛。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,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,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。这就是五月端阳包粽子的来历。 而赛龙舟是楚人因为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,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。他们争先恐后,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,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,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。而粽子则是百姓不忍心忠臣被鱼虾吃食,故而将米饭等食品做成粽子投入江中,以求保屈原全尸。 小孩还要挂香囊的。端午节小孩佩香囊,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,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。香囊内有朱砂、雄黄、香药,外包以丝布,清香四溢,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,作各种不同形状,结成一串,形形色色,玲珑夺目。 端午节还有挂艾叶、菖蒲的习惯:在端午节,家家都以菖蒲、艾叶、榴花、蒜头、龙船花,制成人形称为艾人。将艾叶悬于堂中,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,贴以艾叶,妇人争相佩戴,以僻邪驱瘴。用菖蒲作剑,插于门楣,有驱魔祛鬼之神效。 端午节的活动可真多呀,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,我们要好好的继承下来! 节分端午自谁言,万古传闻为屈原。堪笑楚江空渺渺,不能洗得直臣冤。”每当读到这首诗,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“端午节”。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。说道端午节,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!传说以前有个叫屈原的伟大爱国诗人。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,他主张联齐抗秦,却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反对。屈原遭谗去职,被赶出都城,流放到沅、湘流域。公元前278年,秦军攻破楚国京都。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,心如刀割,自投于泊罗江而死。屈原死后,楚国百姓悲痛万分,用粽叶,糯米包成的粽子投入河里喂鱼,好让鱼不去吃屈原的尸体。此后,在每年的五月初五,就有了端午节,以此来纪念屈原。

1~6年级一等奖端午节手抄报
提示:

1~6年级一等奖端午节手抄报

端午节有着吃粽子的习俗。端午节的早晨,奶奶把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拿出来。奶奶先拿出几片粽叶,卷起来,弄得像个漏斗似的。然后,奶奶将糯米倒进“漏斗”里放上几颗蜜枣和一点儿枸杞子,再铺上一层糯米,弄剩余的粽叶裹好,拿一根细线绑好,一个粽子就做好了。奶奶又陆续包了好多粽子。看着这些香喷喷的粽子,我不禁垂涎欲滴,早已经“口水直流三千尺”了。端午节还划龙舟的比赛。一只只龙舟漂泊在水上,就像一只只天鹅在水上嬉戏。吃着香甜的粽子,看着精彩的龙舟比赛,我感到惬意极了! 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的故乡情,是一种古老的传说,更是对伟大诗人屈原爱国精神的一种敬佩! 端午节在中国的民间节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,粽子、茶鸡蛋、插艾蒿等都是端午节的特色。 小时候过端午节我足足能提前兴奋上一周,因为可以吃上香喷喷的粽子了,那个时候生活比较单调,也很苦,不是过节平常是什么也吃不到的。说起粽子,它不仅好吃,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过程中,体现着乐趣。每年端午一到,母亲在头一天晚上炮上一盆糯米,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亲一起包,绿绿的粽叶里加上糯米和大枣,包成三棱形的粽子,包好后放在大锅里足足煮上3、4个钟头,之后母亲把粽子泡在备好的两水桶内,凉了以后细细地拨开竹叶,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,紫红的大枣就露出头来,蘸白糖再吃,那时吃起来是那么的香甜可口,耐人回味。 端午节前夕,家家把在山上采的艾蒿插在门上,说是为了避邪,我们小孩只是效仿着做,不懂其中的含义。 端午节早晨,起床后,母亲在我们的手腕和脚踝上缠上五彩的丝线,今后一直带着,据说可以去病除邪。其实在我心里,这些五彩的丝线在我心里是那些精美手镯的替代品。有些人家也会花些钱给自己的小孩买香荷包带在身上,我的母亲是自己亲手用些小布头做的,里面塞些棉花,放些香草,即便是这样我们也很高兴。 回忆儿时过节是快乐的,节日的气氛也比现在浓。 这“端午节”有个来历,传说从前有一个叫屈原的伟大爱国诗人,因为反对妥协,主张联齐抗秦,受到楚国权臣的打击和陷害,先后遭到杯王和顷襄王的贬谪和放逐。屈原离开郢都以后,沿长江东下,踽踽独行,颜色憔悴,披着长发,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。

端午节手抄报简单漂亮 绘画内容资料
提示:

端午节手抄报简单漂亮 绘画内容资料

   端午节 是我国的 传统节日 之一,节日的起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“屈原”!到了这个节日,学校很多老师都会安排学生做手抄报。那么如何做出简单漂亮的端午节手抄报呢?且随 老黄历 一起来看看及了解一下绘画内容资料吧!  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资料   1、除祖国大陆在端午节有赛龙舟的风俗外,清朝乾隆年间,台湾也开始举行龙舟竞渡。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。现在台湾每年农历五月初五,都举行龙舟竞赛。而在 香港 、澳门等地,端午节龙舟竞渡的风俗。   2、传说屈原死后,楚国百姓哀痛异常,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。渔夫们划起船只,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。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、鸡蛋等食物,“扑通、扑通”地丢进江里,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,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。人们见后纷纷仿效。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,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,以免伤害屈大夫。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,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,外缠彩丝,发展成棕子。   3、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,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,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。在这一天有许多的活动,如包粽子、赛龙舟、挂菖蒲,艾草、熏苍术、喝雄黄酒……据说是为了辟邪。至今,端午节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。   4、端午节人们要吃粽子,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。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。这时,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,还添加中药益智仁,煮熟的粽子称“益智粽”米中掺杂、板栗、红枣、赤豆等,品种增多。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。   5、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,是我国与 春节 、 清明 节、 中秋 节并列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。端午亦称端五,“端”的意思和“初”相同,称“端五”也就如称“初五”;端五的“五”字又与“午”相通,按地支顺序推算,五月正是“午”月。又因午时为“阳辰”,所以端五也叫“端阳”。五月五日,月、日都是五,故称重五,也称重午。   6、屈原,中国着名的爱国诗人。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,心如刀割,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,于五月五日,在写下了绝笔作《怀沙》之后,抱石投汨罗江身死,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。   7、赛龙舟,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。源于古时候,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,许多人划船追赶去拯救。他们争先恐后,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。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。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,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。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,在我国南方十分流行,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 祭祀 活动,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。   8   8、粽子的形状也很多,常见的有三角粽,枕头粽,菱形粽,据说还有元宝形,秤砣形,还有一种“小脚粽”。顾名思义,其形状如女子的“三寸金莲”,顶儿尖尖,脚跟儿圆圆。裹小脚粽,是用两三张箬叶层叠,将宽大的叶根盘成漏斗状,舀上糯米,将这个漏斗盛得满满的,将箬叶顺势盖拢,再搭上一张箬叶,左盘右旋,用棉线捆扎住,一只小巧而结实的小脚粽就裹好了。   9、据统计,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,达二十多个,如有龙舟节、重午节、端阳节、端五节、重五节、当五汛、天中节、夏节、五月节、菖蒲节、浴兰节、女儿节、午日节、地腊节、正阳节、龙日节、粽子节、五黄节、诗人节、屈原日、躲午节、解粽节、端礼节、五月初五、五月当午等等。唐代以前常用的名称是“五月初五”,唐以后,“端午”便取代“五月初五”等别称,一跃成为主流的称呼。   10、端午习俗活动围绕祭龙为中心,以祈福纳祥、压邪攘灾等形式展开,内容丰富多彩,热闹喜庆,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。每年端午节前后,包粽子、挂艾草与菖蒲、扒龙船、九狮拜象、游旱龙等等诸多特色节庆活动在全国各地展开,既有传统又有创新元素,形式多样、丰富多彩。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,受端午文化影响的国家分别有韩国、日本、新加坡、越南、美国、德国、英国等等。   11、在端午这天,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驱赶邪佞。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,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。据说,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伤害;扔到河里,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、疾病冲走,谓之可去邪祟、攘灾异。

端午节手抄报简单漂亮 绘画内容资料
提示:

端午节手抄报简单漂亮 绘画内容资料

   端午节 是我国的 传统节日 之一,节日的起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“屈原”!到了这个节日,学校很多老师都会安排学生做手抄报。那么如何做出简单漂亮的端午节手抄报呢?且随 老黄历 一起来看看及了解一下绘画内容资料吧!  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资料   1、除祖国大陆在端午节有赛龙舟的风俗外,清朝乾隆年间,台湾也开始举行龙舟竞渡。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。现在台湾每年农历五月初五,都举行龙舟竞赛。而在 香港 、澳门等地,端午节龙舟竞渡的风俗。   2、传说屈原死后,楚国百姓哀痛异常,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。渔夫们划起船只,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。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、鸡蛋等食物,“扑通、扑通”地丢进江里,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,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。人们见后纷纷仿效。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,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,以免伤害屈大夫。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,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,外缠彩丝,发展成棕子。   3、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,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,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。在这一天有许多的活动,如包粽子、赛龙舟、挂菖蒲,艾草、熏苍术、喝雄黄酒……据说是为了辟邪。至今,端午节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。   4、端午节人们要吃粽子,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。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。这时,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,还添加中药益智仁,煮熟的粽子称“益智粽”米中掺杂、板栗、红枣、赤豆等,品种增多。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。   5、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,是我国与 春节 、 清明 节、 中秋 节并列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。端午亦称端五,“端”的意思和“初”相同,称“端五”也就如称“初五”;端五的“五”字又与“午”相通,按地支顺序推算,五月正是“午”月。又因午时为“阳辰”,所以端五也叫“端阳”。五月五日,月、日都是五,故称重五,也称重午。   6、屈原,中国着名的爱国诗人。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,心如刀割,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,于五月五日,在写下了绝笔作《怀沙》之后,抱石投汨罗江身死,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。   7、赛龙舟,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。源于古时候,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,许多人划船追赶去拯救。他们争先恐后,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。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。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,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。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,在我国南方十分流行,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 祭祀 活动,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。   8   8、粽子的形状也很多,常见的有三角粽,枕头粽,菱形粽,据说还有元宝形,秤砣形,还有一种“小脚粽”。顾名思义,其形状如女子的“三寸金莲”,顶儿尖尖,脚跟儿圆圆。裹小脚粽,是用两三张箬叶层叠,将宽大的叶根盘成漏斗状,舀上糯米,将这个漏斗盛得满满的,将箬叶顺势盖拢,再搭上一张箬叶,左盘右旋,用棉线捆扎住,一只小巧而结实的小脚粽就裹好了。   9、据统计,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,达二十多个,如有龙舟节、重午节、端阳节、端五节、重五节、当五汛、天中节、夏节、五月节、菖蒲节、浴兰节、女儿节、午日节、地腊节、正阳节、龙日节、粽子节、五黄节、诗人节、屈原日、躲午节、解粽节、端礼节、五月初五、五月当午等等。唐代以前常用的名称是“五月初五”,唐以后,“端午”便取代“五月初五”等别称,一跃成为主流的称呼。   10、端午习俗活动围绕祭龙为中心,以祈福纳祥、压邪攘灾等形式展开,内容丰富多彩,热闹喜庆,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。每年端午节前后,包粽子、挂艾草与菖蒲、扒龙船、九狮拜象、游旱龙等等诸多特色节庆活动在全国各地展开,既有传统又有创新元素,形式多样、丰富多彩。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,受端午文化影响的国家分别有韩国、日本、新加坡、越南、美国、德国、英国等等。   11、在端午这天,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驱邪。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,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。据说,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伤害;扔到河里,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、疾病冲走,谓之可去邪祟、攘灾异。